脚踏在实在的地上。比喻做事认真、踏实、不虚浮;一步一个脚印。
宋 邵伯温《闻见前录》第18卷:“公尝问康节曰:‘某何如人?’曰:‘君实脚踏实地人也。’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褒义
他们渐渐丢了那空架子,脚踏实地向前走去。(朱自清《论书生的酸气》)
宋英宗时期,司马光负责主编《资治通鉴》,他研究很多历史书籍,广泛地收集材料,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认真编排,终于完成294卷《资治通鉴》,后来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来到洛阳定居,洛阳的邵雍评价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。
司马光是宋朝重要的史学家。宋英宗时,他与范祖禹、刘攽、刘恕等人奉命编撰《资治通鉴》,由他主编。编写这部史书时,司马光每天凌晨就开始工作,直到半夜才休息,丝毫不敢懈怠。为了怕睡得太久,耽误了工作,还特地制作了一个“警枕”,好让自己睡得不安稳而警醒。而司马光对于书稿的要求更是严格,他先广泛的收集资料,然后串连、剪裁,加以润色,反复修改,直到满意为止。例如其中唐代部分的稿子,原有六百多卷,等到最后定稿时只剩下八十卷,可见其要求之精简。等到编成后,全书共有二百九十四卷,全都用正楷工整地写好,一笔不苟。这种认真踏实的治学态度,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赞赏。宋神宗更为这本史书取名为《资治通鉴》,表示这部史书能作为历代治乱兴亡的借镜。司马光做事认真勤恳的态度,可以从这儿看出。所以有一次司马光问他的好友邵雍,说:“你认为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?”邵雍便回答:“你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。”正是对于司马光最贴切的赞美。后来“脚踏实地”被用来比喻做事切实稳健。
脚踏稳在地上,常有站稳义。
比喻做事认真踏实。
比喻做事切实稳健。元.孙仲章《勘头巾.第三折》:“大古是脚踏实地,你从来本性我须知。”《文明小史.第四八回》:“现在挽回之法,须要步步脚踏实地,不作虚空之事。”近实事求是反弄虚作假,好高骛远
脚踏 : 1.放在炕前或椅前供垫脚用的矮木凳。
实地 : 1.指平地,地面。2.实实在在。3.犹实际。4.事物发生或产生的地方;在现场(做某事)。
比喻做事切实稳健。语出宋.邵伯温《邵氏闻见录》卷一八。
“脚踏实地”和“兢兢业业”;都包含“做事很踏实”的意思。但“脚踏实地”为“实事求是”;用于治学和做事方面;“兢兢业业”为“小心;谨慎”;仅用在做事上。
康节:邵雍(西元1011∼1077),字尧夫,宋范阳人。精先天象数之学。寓洛四十年,称所居为“安乐窝”,卒谥康节。着有《先天图》、《皇极经世》、《渔樵问答》、《伊川击壤集》等。
君实:司马光(西元1019∼1086),字君实,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人。哲宗初,入朝为相,罢王安石新法,恢复旧制。卒赠温国公,谥文正,世称为“涑水先生”。着有《资治通鉴》、《稽古录》、《涑水纪闻》等。
宋.邵伯温《邵氏闻见录》卷一八:“公尝问康节曰:『某何如人?』曰:『君实脚踏实地人也。』公深以为知言。”(源)
元.孙仲章《勘头巾》第三折:“大古是脚踏实地,你从来本性我须知。”
《西游记》第二二回:“八戒骂道:『我把你这个泼怪!你上来!这高处,脚踏实地好打!』”
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四:“此处走去,就是外罗城观音门了。进城止有二十里,客官何不搬了行李到小房宿歇了?明日一肩行李,脚踏实地,绝早到了。”
《文明小史》第四八回:“现在挽回之法,须要步步脚踏实地,不作虚空之事。”
脚踹实地
jiǎo chuài shí dì
即“脚踏实地”。见“脚踏实地”条。《镜花缘》第九回:“随即将身一纵,就如飞舞一般,撺将上去,离地约有五六丈。果然两脚登空,犹如脚踹实地,将身立住,动也不动。”
足履实地
zú lǚ shí dì
即“脚踏实地”。见“脚踏实地”条。《宋史.卷三九七.刘甲列传》:“甲幼孤多难,……生平常谓:『吾无他长,惟足履实地。』”
足踏实地
zú tà shí dì
即“脚踏实地”。见“脚踏实地”条。明.张居正〈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书〉:“仆愿今之学者,以足踏实地为功,以崇尚本质为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