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。形容不辞劳苦,不顾身体。
先秦 孟轲《孟子 尽心上》:“墨子兼爱,摩顶放踵利天下,为之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不辞劳苦,舍己为人
故摩顶放踵以拯生民之陆沉,前者踣,后者继,百挫而无反顾,终以集事。(章炳麟《变法箴言》)
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,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学说主张,以期能对治理国政有所帮助。而战国时候,杨朱的贵己学说和墨子的兼爱学说恰巧形成强烈的对比,在《孟子》书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两人思想的差别。孟子说:“杨子主张为我,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打算,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样微小的东西而对天下有利,也不肯做。然而墨子的兼爱主张,却是一种平等之爱,纵使是磨秃了头顶,走破了脚后跟,只要是有利于天下的事,他便会奋不顾身地去做。”后来《孟子》原文中的“摩顶放踵”,就用来比喻舍己救世,不辞劳苦。
摩秃了头顶,走破了脚跟。形容不辞辛劳,舍己为人
从头顶到脚跟都受损伤。比喻舍身救世,不辞劳苦。《孟子.尽心上》:“墨子兼爱,摩顶放踵,利天下为之。”明.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:“先生既墨者,摩顶放踵,思一利天下,又何吝于一躯啖我,而全微命乎?”也作“摩顶至踵”、“摩顶至足”、“磨顶至踵”、“磨踵灭顶”。近舍身济世
摩顶 : 1.见"摩顶放踵"。2.《法华经》谓释迦牟尼佛以大法付嘱大菩萨时﹐用右手摩其顶。后为佛教授戒传法时的仪轨。3.指受戒出家。4.抚摩头顶﹐以示喜爱。
摩顶放踵 (是一个汉语成语,在日常生活不经常使用,常用作书面语,形容不辞劳苦,舍己为人。
摩,磨。顶,头顶。放,音ㄈㄤˇ,至。踵,脚后跟。“摩顶放踵”指磨秃头顶,走破脚后跟。语出《孟子.尽心上》。后用“摩顶放踵”比喻舍己救世,不辞劳苦。
“一毛不拔”、“鞠躬尽瘁”
墨子︰墨翟(西元前501∼前416),战国时鲁人。有《墨子》一书,提倡兼爱、非攻、节用等学说。主张消弭战争,宣扬和平,自成一家之言。为墨家思想的代表。
兼爱:战国时墨翟所倡导的学说。主张平等之爱,无亲疏厚薄的不同。
《孟子.尽心上》:“杨子取为我,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。墨子兼爱,摩顶放踵利天下,为之。”(源)
宋.赵善括〈上龚参政小简〉:“敬当摩顶放踵,镂骨刻肌,以图报称,庶不负于知遇。”
宋.秦观〈浩气传〉:“其弊也,为己者至于不拔一毛,兼爱者至于摩顶放踵,往而不知反焉。”
明.马中锡《中山狼》第三折:“先生您是墨者,俺闻得摩顶放踵利天下,为之何惜!”
清.谭嗣同《谭嗣同全集.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卷一.与唐绂丞书》:“自惟年来挟一摩顶放踵之志,抱持公理平等诸说,长号索偶,百计以求伸。”
摩顶至足
mó dǐng zhì zú
犹“摩顶放踵”。见“摩顶放踵”条。南朝梁.吴均〈行路难〉诗五首之二:“摩顶至足买片言,开胸沥胆取一顾。”
唐.薛登〈论选举疏〉:“上启陈诗,惟希咳唾之泽;摩顶至足,冀荷提携之恩。”
摩顶至踵
mó dǐng zhì zhǒng
犹“摩顶放踵”。见“摩顶放踵”条。南朝梁.刘孝标〈广绝交论〉:“鸡人始唱,鹤盖成阴,高门旦开,流水接轸。皆愿摩顶至踵,隳胆抽肠。”
唐.陈子昂〈谏灵驾入京书〉:“伏自思之,生圣日,沐皇风,摩顶至踵,莫非亭育,不能历丹凤,抵濯龙。”
磨踵灭顶
mó zhǒng miè dǐng
犹“摩顶放踵”。见“摩顶放踵”条。《南齐书.卷五四.高逸列传》:“史臣曰:『……墨家之教,遵上俭薄,磨踵灭顶,且犹非吝。』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