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体内致命的疾病。比喻严重的隐患。
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哀公十二年》:“越在我,心腹之疾也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
作宾语;多用于比喻句
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31回:“重耳在外,终是心腹之疾,必除了此人,方绝后患。”
此处所列为“心腹之患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
“心腹之患”原作“心腹之疾”、“腹心之疾”。《左传.哀公十一年》记载,春秋时吴王夫差要去攻伐齐国,越王句践率领部下前去朝见吴王,并赠送财物给吴王及大臣们,吴国大臣们都很高兴。只有伍子胥觉得不妙,他想:“这是越王句践在养肥吴国,让吴国安逸,失去警戒心,将来好灭了吴国啊!”于是便向吴王谏诤说:“大王去攻齐实在一点意义也没有,齐国只不过是一块没有用处的『石田』,越国才是吴国的『心腹之患』!越王表面上服从我国,但实际上却图谋吞并吴国,您不及早灭了越国,以除后患,反而去攻打齐国,真是不智!”吴王夫差不听劝告,还命伍子胥自杀。后来,吴国果然被越王句践所灭。另外在《左传.哀公六年》又载,哀公六年时,天上有像红鸟的云,在太阳旁绕着飞行长达三天之久。楚昭王派人去问周太史,周太史说:“这是大王您身体健康即将受到危害的征兆,不过没有关系,只要经由祷告,就可以转移到令尹或司马身上。”楚昭王听了以后说:“除掉心腹的病痛,而转移到四肢上,那有什么好处?如果我没犯什么错,上天也不会要我早死;如果有错,就要受罚,又有谁能够改变的呢?”于是就没有去祭告了。后来“心腹之患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致命的祸患或隐藏在内部的危害。出现“心腹之患”的书证如《后汉书.卷六六.陈王列传.陈蕃》:“今寇贼在外,四支之疾;内政不理,心腹之患。”
指体内致命的疾病。比喻严重的隐患。
致命的祸患或隐藏在内部的危害。《左传.哀公十一年》:“越在,我心腹之疾也。壤地同而有欲于我,夫其柔服,求济其欲也。”《晋书.卷一二四.慕容盛载记》:“兼内有萧墙之难,不宜养心腹之疾。”也作“腹心之疾”。
心腹 : ①亲信的人:视为心腹|营长把我当做他的心腹。②藏在心里轻易不对人说的:心腹话|心腹事。
义参“心腹之患”。见“心腹之患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心腹之患”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
吴:春秋时吴国。周代太王长子泰伯受封于吴地,在今江苏省无锡县。传至夫差,为越王句践所灭。
朝:古代见人皆称“朝”。多用于卑见尊、下见上。如臣下进见君长、晚辈问候长辈。诸侯相拜见亦称为“朝”。
馈赂:音ㄎㄨㄟˋ ㄌㄨˋ,赠送财物。
豢:音ㄏㄨㄢˋ,以利益引诱、收买他人。
越:春秋时越国。春秋时诸侯国,姒姓。建都于会稽。曾占有今江苏、浙江及山东的一部分,后灭于楚。
欲:期望、希求。
石田:不能耕种的田。比喻毫无用处的物品。
为沼:变成池沼,表示亡国。
泯:音ㄇㄧㄣˇ,消灭、灭亡。
禜:音ㄩㄥˋ,古代一种祭拜日月、星辰、山川、风雨等的祭祀,以求消灾。
《左传.哀公十一年》:“越在我,心腹之疾也,壤地同,而有欲于我。夫其柔服,求济其欲也,不如早从事焉。”(源)
《吕氏春秋.贵直论.知化》:“越之于吴也,譬若心腹之疾也,虽无作,其伤深而在内也。”
心腹之患
xīn fù zhī huà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