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:挽着;携:带着。搀着老人;领着小孩儿。形容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欢迎、观看或逃难。后也用来形容关心照顾老人和孩子。
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齐策四》:“未至百里,民扶老携幼,迎君道中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联合式;作宾语、状语;指搀着老人,领着小孩
乡里人听见锣响,一个个扶老携幼,挨挤了看。(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回)
《战国策》一书所记,大部分是东周后期各国间的战争,以及纵横家为其辅佐之国所提出的政治主张与外交策略,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士人的精神风采。孟尝君田文,是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,为齐国宗室大臣,袭父爵封于薛,曾任齐相。孟尝君以广招食客三千人闻名于世,其中有位叫冯谖的门下食客因为自己觉得不受重视,于是弹剑唱歌要求增加待遇,却遭到其他食客的嘲笑,不过孟尝君也一一答应他的要求。后来,冯谖自愿为孟尝君到封地薛城收债,但却自作主张的将贫民的借据全部烧毁,贫民因此不再烦恼欠债的问题而大呼万岁,孟尝君则因为财物的损失感到非常愤怒。然而一年后,孟尝君遭到齐王罢黜,失去了权位,因此只好回到封地薛,而回封地的路上,在薛城外便受到当地居民热烈欢迎,不论男女老少都全体出动,聚集在道路两旁迎接孟尝君的到来,此时孟尝君才突然明白冯谖当初的作法,其实是为他赢得封地的民意与自己的名誉,今天他再次回到薛邑,才有可能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。后来原文中的“扶老携幼”被摘出,成为一句成语,指扶着老人,牵着小孩,男女老幼全体出动的情况。
扶着老人,搀着小孩子。形容所有的人都出动了,老人、小孩也不例外
未至百里,民扶老携幼,迎君道中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
搀扶著老人,带领著小孩。形容民众成群结队而行。《战国策.齐策四》:“孟尝君就国于薛,未至百里,民扶老携幼,迎君道中。”《儒林外史.第一回》:“乡里人听见锣响,一个个扶老携幼,挨挤了看。”也作“携老扶弱”、“携老扶幼”、“携老挈幼”、“携幼扶老”。
扶老 : ①搀扶老人:扶老携幼。②拐杖的别名:策扶老以流憩。
扶着老人,牵着小孩。“扶老携幼”指男女老幼全体出动的情况。语出《战国策.齐策四》。
幼,不能写作“幻”;携,不能写作“挟”。”
下陈:古代殿堂下供陈放礼品、婢妾站列的地方。此指后宫。
市:买。
孟尝君:战国时齐的公族,姓田氏,名文。相齐,封于薛,孟尝君为其称号;好养贤士,食客有数千人。
区区:微小。
拊:音ㄈㄨˇ,抚慰、抚恤。
贾利:得利、取利。
矫:假托。
责:音ㄓㄞˋ,同“债”,积欠他人的钱财。
券:指借款的条据。
不说:不高兴、不开心。说,音ㄩㄝˋ,通“悦”。
期年:一周年。期,音ㄐㄧ。
顾:回头看。
《战国策.齐策四》:“孟尝君就国于薛,未至百里,民扶老携幼,迎君道中。孟尝君顾谓冯谖:『先生所为文市义者,乃今日见之。』”(源)
《逸周书.卷九.殷祝解》:“士民闻汤在野,皆委货扶老携幼奔,国中虚。”
南朝梁.元帝《金楼子.卷二.后妃篇》:“询求故实,赡恤乡党,扶老携幼,并沐恩猷。”
宋.张式〈唐故长史吴公任欢庙碑〉:“民之号慕,如丧考妣,扶老携幼,叠足架肩,为之棺椁,树以祠貌,若去兽之政与驯雉之风,未足侔也。”
《三国演义》第四一回:“两县之民,……扶老携幼,将男带女,滚滚渡河;两岸哭声不绝。”
明.归有光〈赠张别驾序〉:“近郊之人,扶老携幼,望门而呼,城上莫有应者,独坐视其宛转于锋刃之下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回:“乡里人听见锣响,一个个扶老携幼,挨挤了看。”
扶老将幼
fú lǎo jiāng yòu
将,扶持。“扶老将幼”即“扶老携幼”。见“扶老携幼”条。宋.陆游〈董逃行〉诗:“汉末盗贼如牛毛,千戈万槊更相鏖。……逾城散走坠空壕,扶老将幼山中号。”
携幼扶老
xī yòu fú lǎo
即“扶老携幼”。见“扶老携幼”条。《汉书.卷六四上.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.严助》:“陛下若欲来内,处之中国,使重臣临存,施德垂赏以招致之,此必携幼扶老以归圣德。”
《淮南子.诠言》:“泰王亶父处邠,狄人攻之,事之以皮币珠玉而不听,乃谢耆老而徙岐周,百姓携幼扶老而从之,遂成国焉。”
唐.陈子昂〈上西蕃边州安危事〉:“然其所以携幼扶老,远来归降,实将以国家绥怀,必有赈赡。”
负老提幼
fù lǎo tí yòu
犹“扶老携幼”。见“扶老携幼”条。宋.张君房《云笈七签.卷一九.第五十二神仙》:“当期之世,水旱蝗虫,五谷饥贵,兵革并起,人民疾疫,道路不通,负老提幼,散流他方。”
负老携幼
fù lǎo xī yòu
犹“扶老携幼”。见“扶老携幼”条。汉.赵晔《吴越春秋.卷一.吴太伯传》:“邠人父子兄弟相帅,负老携幼,揭釜甑而归古公。”
《三国志.卷六一.吴书.潘濬陆凯传.陆凯》:“民感其恩,以忘恋土,负老携幼,甘心景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