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弓箭吓怕了的鸟。比喻受过惊吓的人;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。也作“伤弓之鸟。”
《晋书 王鉴传》:“黩武之众易动,惊弓之鸟难安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;含贬义
那些工头们,个个如惊弓之鸟,巴不得赶快飞出车间。
从前精通射箭的更赢和魏王谈论箭术,刚好一只大雁由东向西飞过,更赢拉弓便射,可惜虚发一箭,谁知大雁应声落地。魏王不解,更赢说:“这只受伤的大雁离了群,飞得低,听到弓弦响,吓得不知道怎么办,一用力伤口破裂而掉地。”
据《战国策.楚策四》载,战国时代,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六国,决定联合起来,以“合纵”政策对抗秦国,于是赵国派出使者魏加到楚去商谈军事结盟的事情。魏加见到楚相春申君,得知楚国要派临武君当主将,魏加觉得他不是合适的人选,因为自己少时好射,便举了一个关于射箭的例子:“从前魏国有一个射箭好手更羸,有一天他和魏王来到一座高台的下面,仰头看到天上的飞鸟,更羸就跟魏王说他可以只用弓不用箭,就把天上的飞鸟射下来。魏王不相信。过了一会儿,东方飞来一群雁,更羸把弓拉满然后放掉,果真有一只雁应声坠落。魏王吃惊地问:『为什么这样可以把雁射下来?』更羸解释说:『因为这是一只负伤的雁。』魏王又问:『你怎么知道呢?』更羸回答说:『这雁飞得很慢,是因为身上的旧伤在痛;鸣叫声悲伤,是因为长久跟不上雁群。旧伤还没好,心里受到的惊吓也没有平复,所以一听到弓弦的声音,就惊惶地往上飞高,旧伤迸裂,掉了下来。』临武君曾被秦国打败过,心中的阴影难以去除,就像这只雁一样,并不适合让他担任对抗秦国的主将啊!”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“惊弓之鸟”,用来比喻曾经受到惊吓,心有余悸,稍有动静就害怕的人。
弓箭发射后未受伤害而幸存的鸟。比喻因受惊恐而警觉特别灵敏的人,也指惊慌失措的样子
魏国射箭能手更羸仅是拉动弓弦,不用箭,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便因过度惊惧而落下的故事。典出《战国策.楚策四》。比喻曾受打击或惊吓,心有余悸,稍有动静就害怕的人。《晋书.卷七一.王鉴传》:“黩武之众易动,惊弓之鸟难安。”《歧路灯.第八一回》:“绍是惊弓之鸟,吓了一跳。”也作“伤弓之鸟”。近心有余悸反初生之犊
惊弓 : 1.闻弓弦声而惊恐。
惊弓之鸟,成语。“惊弓之鸟”出自于《战国策· 楚策四》,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。原指以巧制胜,现以“惊弓之鸟”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。启示了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,品行端正,方能心安理得,问心无愧。俗话说的“未作亏心事,不怕鬼敲门”就是这个道理,也是与做贼心虚恰恰相反的意思。
曾受过箭伤,一听到弓弦的声音,就会惊惧的鸟。比喻曾受打击或惊吓,心有余悸,稍有动静就害怕的人。典出《战国策.楚策四》。
鸟,不能写作“乌”。惊,不能写作“警”。
“惊弓之鸟”和“漏网之鱼”结构相同;字面意思也有相近之处。但“惊弓之鸟”指受到惊吓、遇事惊慌或疑神疑鬼的人;“漏网之鱼”则指逃脱的敌人和罪犯。二者一般不能换用。
更羸:战国时代魏国人,生卒年不详,擅长射箭。羸,音ㄌㄟˊ。
魏王:战国时代魏国国君,未知确指何人。
京台:高台;京,高。一说
下:使落下。
有间:不久;有一会儿。间,音ㄐㄧㄢˋ。
孽:言有伤痛,如孽子身有隐痛。
徐:缓慢。
故疮:旧伤。
息:消除;痊愈。
至:一本作“去”,当从之。
临武君:楚国将领,生卒年不详。
秦孽:言尝败于秦。其事未详。
《晋书.卷七一.王鉴列传》:“黩武之众易动,惊弓之鸟难安,鉴之所甚惧也。”
《石点头.卷四.瞿凤奴情愆死盖》:“方氏本是惊弓之鸟,听见官司两字,十分害怕。”
《歧路灯》第八一回:“绍闻是惊弓之鸟,吓了一跳。”
伤弓之鸟
shāng gōng zhī niǎo
犹“惊弓之鸟”。见“惊弓之鸟”条。《晋书.卷一一二.苻生载记》:“邓羌说黄眉曰:『伤弓之鸟,落于虚发。』”
伤矢之禽
shāng shǐ zhī qín
犹“惊弓之鸟”。见“惊弓之鸟”条。唐.张说〈让右丞相表.第二表〉:“伤矢之禽,闻弦虚坠。”
惊弦之鸟
jīng xián zhī niǎo
犹“惊弓之鸟”。见“惊弓之鸟”条。《谷梁传.成公二年》杨士勋.疏:“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,惊弦之鸟不可以应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