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卫: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。指春秋战国时郑、卫等国的民间音乐。
《礼记·乐记》:“魏文侯问于子夏曰:‘吾端冕而听古乐,则惟恐卧;听郑卫之音,则不知倦。敢问古乐之如彼,何也?新乐之如此,何也?’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作宾语;指淫乐
明·刘元卿《贤奕编·家闲》:“出入无得入茶房酒肆,市巷之语,郑卫之音,未尝一经于耳。”
春秋·战国时郑·卫两国的民间音乐。因不同于雅乐,曾被儒家斥为“乱世之音”。
泛指淫靡的音乐。
指靡丽的文风。
本指春秋战国时郑、卫等国的民间音乐,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,不同于雅乐,故斥之为淫声。《礼记.乐记》:“郑卫之音,乱世之音也。”《汉书.卷二二.礼乐志》:“惟世俗奢泰文巧,而郑卫之音兴。”也作“郑卫之曲”、“郑卫之声”。近濮上之音,靡靡之音
郑卫 : 1.春秋战国时郑国与卫国的并称。2.指郑卫二国的音乐。3.指《诗经》中郑国﹑卫国的民间歌诗。4.古称郑卫之俗轻靡淫逸,因以借指风俗浮华淫靡的地方。
一般认为“郑卫之音”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,广义是指一切非官方的民间音乐,即与正统雅乐相对应的民间俗乐。而狭义主要是指春秋时期在各个诸侯国兴起的以郑国、卫国地区(今河南省新郑、滑县一带)代表的民间音乐。
“郑卫之音”,即郑、卫两国(个河南中部与东部)的民间音乐。这一地区早期是商民族聚居区。武王伐纣灭商后,将其一分为二,分别建立诸侯国,以监视殷商遗民,防其作乱。但武王死后,管叔、蔡叔和武庚勾结叛乱,周公旦率军镇压,并将该地分封于康叔(武王之弟)永久监管。因此,可以说“郑卫之音”,实际上就是保留了商民族音乐传统的“前朝遗声”。由于它表达感情的奔放、热烈和大胆,也内含着某种团聚意识,因而使独尊“雅乐”的周王室及其维护者常常加以排斥和否定。
郑、卫两国保存了丰富的民间音乐。《诗经·国风》凡160篇,郑风、卫风合为31篇,约占五分之一。各国“风”诗,多是短小歌谣,“郑风”、“卫风”中却有一些大段的分节歌,可以想见其音乐结构的繁复变化。在一些反映民俗生活的诗篇中,常有对男女互赠礼物(《诗经·郑风·溱侑》)、互诉衷肠的爱情场面的描写,隐隐透露出一股浪漫气息,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。
本指春秋战国时郑、卫等国的民间音乐,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,不同于雅乐,故斥之为淫声。《礼记.乐记》:“郑卫之音,乱世之音也。”《汉书.卷二二.礼乐志》:“惟世俗奢泰文巧,而郑卫之音兴。”也作“郑卫之曲”、“郑卫之声”。